本帖最后由 简心鸽鸽 于 2024-2-15 09:17 编辑
强迫性思维或许源于压抑自己。大部分和成长环境有关,比如家长老师常常用“不行”、“不可以”、“不对”之类的命令式语气说话,同时【不解释为什么】。
这可能导致:
1、养成反复对比是否做错的习惯;
2、无解的疑问越堆越多。
身体有自我保护机制,经历痛苦时会通过把自己变得麻木来缓解痛苦,这或许是动物本能。
因为1和2常常让人感到痛苦,于是有了3、觉知力越来越差。
也就是说,时常纠结、紧绷的人往往觉知力也比较差。
也可能是我这种情况,先天部分脑区发育迟缓(ADHD+AS+述情障碍),对人和事反应比较迟钝,对自身想法和情绪的感知也很迟钝,且难以对外表达。
所以我的情况更接近于先天觉知力、注意力较差,察觉不到大部分大脑的疑问,自然也就解答不了。
于是1、无解的疑问越堆越多。又因为自己比较健忘、粗心,所以2、养成了反复检查的习惯。又因为一些心理问题,触发了自我保护机制,于是3、觉知力更差了。
好像都在怪环境,怪先天条件,“自己难道没错吗?”
首先,并没有那么多对错之分,更何况这些结果都是自身承受。
其次,上面这些情况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就像温水煮青蛙,青蛙没能逃出来不是青蛙的错。
如果可以选,谁又想这样呢?
——————
那么,解决方法。
我现在认为,
【纠结就是待解的问题。只有找到答案,才能让它消失。】
所以,
【处理纠结的过程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
同时,纠结并不会并列排开,等着我们给它找答案,相反,它很会捉迷藏。
所以,第一步是,【让纠结现出原形】。
之前问号师兄的回溯法就很好,只不过对我这种纠结堆积成山的,不太够用。我的工作记忆容量支撑不了我在脑海里处理这些又多又长又藏得好的“纠结毛线团”。
所以我借助了工具,纸张。
我尽可能地把“纠结毛线团”记录在纸上,然后在纸上把它们梳理开,分别解答。
但因为这时觉知力还比较差,大部分纠结又融于日常生活很难分辨出来。这就好像摸黑在仓库里找东西,也像在漆黑的夜晚玩捉迷藏。所以仍有大部分纠结一直没被察觉。
那怎么办呢?
开灯呗。
于是就有了“想到什么写什么”的记录法。
当我把我的所感所想都记录到纸上,纠结不也就无处遁形了吗?
好,让纠结现出原形后,就到了下一步,【解答】。
其实,大脑有自动求解的倾向,e级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部分小纠结在记录下来后就能得到答案,有些纠结在记录到一定程度时也能得到答案。
如果怎么记录也得不到答案,这可能是因为:
1、问题本身无解。
世上没有那么多“正确答案”,有些问题无解很正常。但也不能把问题晾着,不然纠结会一直存在。
这种情况可以找“最优解”。不一定最正确,但是是目前情况下能找到的最好的答案。或者是自己最认可的,只要能说服自己接受。
当然,假装说服自己往往无效。
【请尽最大可能地对自己诚实。】
2、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这种情况就要多学相关领域的知识,或请教懂的人。
如果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先记下这个问题,之后再慢慢推进进度。这样起码大脑不会用反复提醒来打扰你。
总的来说,先用记录法记录所感所想,找出纠结的点或线甚至是面,然后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并接受答案。
所以【处理纠结的过程也是面对,梳理,接受的过程】。
——————
再说到“反复对比,检查是否做错”的解决方法。
重点在于【害怕做错、害怕失败】。
完美主义导致的拖延也是这个原因。
首先,世上没有那么多对错之分。
其次,“失败”、“做错”大部分时候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就算做错了,失败了,【你还是你】。
这方面我比较推荐“脱敏法”,不过要循序渐进。
总的来说就是心理预期过高或过低,与现实相差太运。这种情况更要多去主动尝试,在尝试与获得反馈中逐渐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
可以试试主动犯一些小错误,试试看,所谓的后果是否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如果,你犯一点小错误都会受到严厉批评,那是环境太严厉了,不是你的错。
所谓e级,就是达成了纠结的自动化处理?
放松和觉知力让纠结无处遁形,被动注意力让大脑能长时间关注所纠结的东西,基于以上两点,才有了后续的思维展开求解。
——————
补充:
1、【回溯法是什么?】
知识星球搜“回溯法”。
2、【加强版回溯法是什么?】
具体操作是,在紧绷时回忆并记录当时的所感所想,记完再继续练,想到又再记。
这个过程中虽然训练时不时被打断,但如果能梳理出紧绷的因果,之后紧绷的情况就会减少。
我个人习惯用纸笔记录,有时用手机备忘录,有时用录音,群里也有成员提到用视频,这些都可以。
主要过程是,回忆,记录,过后梳理。
可能一时半会儿梳理不出因为所以,没关系,继续练继续记,慢慢的紧绷的原因会越来越清晰。
3、【“想到什么写什么”的记录法是什么?】
不考虑是否值得记录,想到什么就写。
日常记录、想法记录、情绪感受、反思调整、对事物的看法、迷茫、碎碎念等等都可以写。
写多写少,跳不跳跃,连不连贯都无所谓,先写下来之后回看时再修改补充。
本子就用备课本,草稿本就行,防止因为本子太好看不舍得写。
从我个人经历来看,这个记录法可以提高对自身思维的觉察能力,渐渐地可以越写越多。再加上适当的反思复盘,捋逻辑,慢慢地思维就越来越清晰、连贯了。
记得,【写】本身就是在锻炼了,所以不管内容如何,尽管写就行。
还有,如果觉得写不方便,也可以用手机的备忘录记录,或是用录音。
重点在于【记录】这个行为。
每一次记录都是在直面你的想法和感受。当你越来越不加批判地看待你的想法和感受时,你才能写下更多。
当然,重点并不在于写多写少,而是,这个【记录】的过程可以锻炼你不加批判地看待自己,从而,从源头上减少紧绷的发生。
这个方法也可以减少杂念对当前任务的干扰。
原理跟清理手机后台差不多。
可以这么理解,杂念反复冒出,其实是大脑在提醒你不要遗忘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一些待办任务,一些想法,担忧。那我们把这些待办、想法、担忧记下来后,大脑就会觉得,这些事可以暂时放下了,也就不吵吵了。
在日常中尽可能地养成这个记录的习惯,想到就记下。
在任务过程中走神的话,也把走神的内容记下来,不管内容是否值得记录。时间不够就写关键词。不记下,大脑怕你忘了,又会反复“提醒”你的。
以及,我的经历是,反复出现的杂念可能有其深意,比如一直被忽略但其实自己很在意的东西。
这个方法坚持下来后,杂念会越来越“可控”。
一个是整体数量上会有所减少,一个是重复提醒减少。
一是因为在反复记录的过程中,大脑会逐渐明白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没那么重要的,慢慢地会过滤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杂念;
二是因为大部分提醒已经被记录下来,而且可以慢慢做到,在不记录的情况下把大脑的“提醒”暂存,且不打扰当前任务。也就是没那么健忘了。既然可以记得住,那大脑也就没必要反复提醒了。
4、【练记录法一段时间后,发现每天记下的都是那些东西,这是怎么回事?】
主要有四个可能:
①、这些是大脑的重复提醒。
就像是电脑桌面被层层叠叠的提醒小弹窗覆盖了一样,只有把这些提醒弹窗全部关了,电脑桌面才能完全显现出来。
方法有两个:
一,记录提醒。
大脑是怕你忘了才会反复提醒,那你记好了,大脑也就不吵吵了。
反复出现的想法和感受或许有其深意,这种情况也是继续记录,记录到一定程度就能梳理出原因。
二,完成提醒。
提醒里有些是一个个待办任务,完成它,提醒也就会关闭。
②、你的所知所闻、所感所想就这些。
就是日常生活太单调了。
但,就算每天两点一线,每天发生的事也并不会完全一样。其中的细节变化有待你去观察。
或者也可以主动接触一些新事物。
③、觉知力有待提高。
你的觉知力还不足以觉察到更多的所感所想。
这种情况还是继续记,慢慢的你就能感知到更多的所感所想,也就能越记越多了。
当然,重点不在于记多记少,而在于记录的这个过程,或者说,在于【感知】自己的所感所想的这个过程。
④、对于“记什么”,仍然有所限制。
其实很多细微,琐碎的细节感受想法都可以记,这些都是你真实的感受想法。哪怕很废话,哪怕“不重要”。
这方面可以先慢慢摸索。 |